百炼成钢是方家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24日
作者:作者:Yangquanhong  

百炼成钢是方家

——方梦之先生印象

 

文/杨全红

 

2014年全国应用翻译高层论坛”于4月18~20日在上海大学举办。本次论坛主要议题有三个:“学术研讨会”,“《上海翻译》编委会扩大会”及“方梦之翻译思想研究”。其中,某一议题意在纪念方梦之先生诞辰80周年及其在翻译思想上所做可贵贡献。值得说明的是,方先生不仅在翻译理论方面卓有建树,在翻译实践方面也有骄人成绩,2005年被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对于我国译坛这么一位“方家”,读者诸君谅必“愿闻其详”。

 

方梦之(1935– ):浙江嵊县人,辽宁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土法炼钢”,当技术员,业余从事科技信息的翻译与编辑;1964年调入江苏冶金研究所任专职翻译;1978年调入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20世纪末他退休后专注于四件事:继续主编杂志;从事并推动应用翻译研究;编撰译学辞典;出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特邀高级编审。曾任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理事长,中国翻译协会三、四、五届理事,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上海科技翻译》及《上海翻译》主编,现任《上海翻译》名誉主编。

 

“百炼成钢”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句成语,比喻只有久经锻炼方能变得非常坚强。我们发现,将“百炼成钢”这一成语用在方梦之先生身上尤为贴切。首先,他初出茅庐时即曾干过“炼钢”活儿。大学毕业之时,“大跃进”当前,就读师范大学的方先生未能“走进窗明几净的教室与学子为伴”,而是被“抛”到“杂草丛生的一片荒地筹建炼铁车间”。对于有关经历,先生有记述如下:“为了筹建小高炉,白天我随带本本,骑车穿梭于城南墙北,到已在出铁的土高炉现场考察、取经,记录别人的点滴经验,或对管路、线路和设备构件做现场速写;晚上则沉溺于炼铁理论和知识的海洋,以补脑中一片空白。”不出两三个月,先生便从实地考察中收获大量“记录”与“速写”,精明的他于是将其“汇总”成《土法炼铁》并出版。其次,从上段生平简介可以看出,先生的阅历至为丰富,分别做过技术员、翻译、教师、研究员、编辑、编审等等。相信正是经过如许岗位的锤炼,加之干一行钻一行,先生这才能百炼而成钢。我们注意到,在以上各种岗位中,翻译(翻译实践、翻译教学、翻译研究等)始终是“主旋律”,即便是在“大炼钢铁”期间亦不例外,请看先生自己的记述: “大炉间宽敞明亮,有工作台一张,可兼作写字台,供我烧炉间歇读书,工余翻译。”在1978年进入高校工作之后,先生的主业由翻译实践转为翻译教学与研究。 上文说先生在翻译理论方面成绩不菲, 这无疑是没错的。据统计,自改革开放至今,先生共发表翻译和语言研究等文章170余篇,出版编、译、著等书稿26种。有关著述主要包括《科技英语实用文体》《译论纵横》《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翻译》《翻译新论与实践》《译学辞典》《中国译学大辞典》《译林夕照》《译林回望》《译林留痕》等。值得说明的是,先生不仅笔耕甚勤而且颇多创建,曾两次获得中国翻译学会论文一等奖,1993年获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学术耕耘奖,2013年获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终身成就奖。

 

从上文有关生平简介来看,编辑也是方梦之先生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记得有人曾将编辑比喻为混凝土中之钢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用“百炼成钢”形容先生也可谓贴切。先生的编辑工作主要分为两类:期刊编辑和图书编辑。在当今中国译界,没听说过《上海翻译》者恐怕绝无仅有,了解该刊实绩而不竖起大拇指者估计更是百里难挑其一。《上海翻译》之前身为《上海科技翻译》,对于这份期刊,方先生不仅见证了她的诞生,而且很快成为“开辟山林”之主将,推动其茁壮成长之“灵魂人物”。先生曾明确表示:“办期刊是一种智慧活动,大到纵横捭阖,小到细枝末节;明处须直面读者,暗处要精细策划;朝前看展望未来,向后观洞悉历史。”《上海翻译》在某些方面之所以能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可以说全是先生用智慧与心血而换来。其他不论,仅从他对作者的重视中即可见出端倪。在他看来,作者是期刊的“支柱”与“源头”,而《上海翻译》自创刊以来“始终有一批学术中坚”,当就是执掌《上海翻译》近30年的方先生不离不弃的“梦之队”吧。不论是编辑期刊还是图书,先生心里都装着作者。在《<上海翻译>百期回眸》一文中,他曾写道:“最早的投稿者为绍兴黄河清和华东政法学院的陈中绳。”相关刊物创办于1986年,到20多年后先生居然还记得并将他们载入史册,这让相关当事人倍感温暖,感奋不已。先生当年主编《中国译学大辞典》在组队时曾考虑过笔者,由于某些原因本人最终没能实际参与。可对于这么一位“逃兵”,先生在辞典《前言》中仍不忘记上一笔:“……四川外语学院杨全红教授在词典工作的初期参加过讨论,谨向他们表示谢忱。”在一般人看来,前句话完全可有可无,但在方老那里却永远“有”之,难怪他能成为与众不同的“方家”。

 

如文首所提,今年是方梦之先生的杖朝之年,特于文末录改他人小诗一首略表心意:八十不为老,而今条件好,胸心似海洋,百岁还嫌少。先生既已“百炼成钢”,健康活到一百岁自也是“题”中应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