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04日
作者:作者:Jinshenghua  

十年磨一剑

——《翻译家梁实秋》序言

 

文/金圣华

 

2000年,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招收了第一位博士生。这位毕业于南京大学硕士班的年轻人,是经过竞争剧烈的入学评核给选拔出来的,为人谦逊讷言,却又认真执着。他提出要以梁实秋的翻译成就作为研究题目,这在当时国内有关梁公的研究资料相对匮乏的年代,的确相当独特,但是年轻人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经过了四年的不断努力,终于在2004年完成了论文《诗学,意识形态与赞助人与翻译——梁实秋翻译研究》,是为坊间最早研究梁实秋翻译活动的专著;而白立平也成为中文大学翻译系第一位取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

 

毕业后,白立平博士先后在香港各大专院校任教,于2011年返回母校中大翻译系, 随后出任助理教授一职迄今。十年在职期间,白博士不但悉心执教,且勤于钻研,对梁实秋的翻译活动与翻译成就,进一步钩稽史料,探索源头,经过持续开拓,常年积累,终于“新知培养转深沉”,成就了《翻译家梁实秋》一书,并交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为梁实秋研究的范畴填补空白,增添新页。

 

梁实秋为我国近代杰出学者,以散文创作、文学评论、词典编纂及文学翻译等多方面贡献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成就了如余光中教授所述的“赫九力士大业”(Herculean task)。 要评述梁实秋毕生的翻译硕果、译论建树,谈何容易,文本研究当然是其中一法,然而白立平所采取的策略却是“以查考文本以外因素为重点”,借鉴“操控学派”代表人物列夫维尔(Lefevere)有关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及专业人士的论述,以抽丝剥茧、探本溯源的方式,剖析梁实秋的翻译思想与文艺思想的缘起、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影响、翻译标准对翻译态度的作用等方方面面千丝万缕的关系,以便理出一个清晰可循的头绪。

 

作者采取的是理性的观点、持平的态度,一切以事实为根据,并运用大量一手资料,以为佐证。因此,书中无论引述梁实秋与鲁迅之间有关翻译的剧烈论战、探讨梁实秋文艺思想的演变与发展、受白璧德影响而转化为新人文主义信徒的过程、分析梁实秋涉及人性的文学观等,皆不偏不倚,不褒不贬,使人读来深觉信实可靠。

 

论者向来认为梁实秋的翻译作品,以“信”为重要特征,至于是否“雅”,则见仁见智。甚至有人诟病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过于忠实,以至于文采不足,与其创作的散文集《雅舍小品》不可同日而语。白立平在书中对于这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引用大量资料,并不厌其详来分析,立论精确恰当,使人信服。

 

《翻译家梁实秋》一书,涉及梁实秋所有翻译作品产生的前因后果,以及所有翻译活动促成的来龙去脉。此外,作者参阅多种重要文献,在书后附上“梁实秋翻译年表”,是为迄今最详尽可靠的参考数据。

 

《翻译家梁实秋》一书是作者孜孜矻矻,穷十年功力的心血结晶,所谓学问尚精专,“十年磨一剑”,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