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生活
译/刘丹
另类生活是过去约30年来通信革命的产物。目前,有一种极富竞争力的教育体系,其所有基本要素几乎都与传统教育背道而驰,但它却影响着2岁以上的青少年儿童。孩子们接受该教育的时间与待在学校的时间相同,并且受该教育的影响要比学校教育深远得多。
这一体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综合体,以电视为中心,包含电影、广播、漫画、流行音乐、运动以及该体系自觉或不自觉造成的生活方式(包括毒品文化1、放任的性行为2和有组织的反社会行为3)。
另类生活不是消遣,不是爱好,也不是娱乐;它确确实实是一种生活。它有自成体系的学科和课程、独有的道德文化价值观以及独特的风格和语言。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影响着青少年儿童,教导他们、塑造他们、训练他们。并且,另类生活与传统教育截然相反。文学或科学所传达的价值观与电视广告所传播的价值观不可调和。同样,莎翁或牛顿所阐述的视界与“铜锣秀”4展现的视界水火不容。这两种思想感知体系相互对立。
以前,这种情况从未发生过。传统教育理念在过去不曾受到任何挑战。人们想当然地接受它,因为没有其它的教育理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然而现在,一种完整的另类生活正让孩子们惟命是从。它向孩子们展示了英雄、口号、影像、各种行为模式以及粗制滥造的内容——所有这些都与课堂上传递给他们的信息相去甚远。
有史以来,孩子们第一次需要成为两种文化的公民——传统生活与另类生活的公民。我们所观察到的混乱正是这种效忠分裂导致的,这还用得着怀疑吗?从更深的意义上说,所有我们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老师、父母以及我们自己)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一方面,面对的是课本、传统教育理念和文化传统所阐释的现实;另一方面,接受的是电视、摇滚明星、以及对一夜成名、即刻满足和快速消费的信仰所阐释的更加生动全面的现实。
当受你不依不挠地询问那些优秀教师有什么难处时,他们到最后几乎总会承认他们的困难源于另类生活的竞争。而他们所受的培训还不足以应对这样的竞争。另类生活会产生一种心理效应,使得任何一位老师——不管是写作老师还是任何一门基础学科老师——感到为难。这种心理效应即学生注意力下降,从而导致学习能力下降。这里所说的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那部分能力,而是受媒体影响的部分。
另类生活这一概念或许颇具争议,当然也不会为所有人所接受。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如果说不是获得人们的同意),是因为这一概念超出了现行的教育体系,并努力在动摇整个西方文化的变化中寻找问题的根源。
注释
1. 美国影响深远的嬉皮士颓废派运动时期,大量的吸毒者特别是青少年吸毒者在美国出现,随之在整个西方国家出现,接着产生了一种与主流文化相对立又并存的亚文化形式,这便是毒品文化。
2. 60~80年代是西方性自由的盛行期。它是从反对男女不平等的婚姻观念和性观念开始的,然后走到一个极端,使性自由成为一部分人性滥交的借口。放任的性行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3. 这种反社会行为是受到盛行于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嬉皮士运动”的影响,年轻人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
4. 20世纪的70年代初,美国人开始了一档节目叫“铜锣秀”(The Gong Show),类似于今天的娱乐节目“真人秀”。节目邀观众积极参与表演,如果发现表演者水平不佳,铜锣声立刻响起,令表演者自动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