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擂台第52期点评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12日
发布人:nanyuzi  

翻译擂台第52期点评

 

文/罗怀宇

 

【原文】

 

Finding Hope in the New Year (Excerpt)

 

By Allison Carmen

 

I know many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idea of hope. Some people think hope should not be part of our daily experience and others believe that hope is the root of our suffering. For instance, in the Taoist philosophy, things are neither good nor bad and everything changes, so hope has no role. In the Buddhist religion, many believe hope is an attachment that leads to suffering because we cling to an outcome in the future that may or may not occur. I have also heard people say hope “blinds us” to reality and creates inaction and complacency to face the world’s problems because we hope tomorrow will be better.

 

I disagree.

 

I believe most of us would find it impossible to get out of bed in the morning without hope. Every business, every investment, every first date, and every other situation we embark on has hope packed into it. It is not hope that causes us emotional pain. Instead, it is our inability to be flexible and fluid in the face of change and uncertainty. It is our addiction to certainty and not our addiction to hope that paralyzes us to make the changes in our own lives and in the world.

 

As Martin Luther King, Jr. once said, "Everything that is done in the world is done by hope.” So, let’s try to be more hopeful in the new year because hope is the beginning of all that's possible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for everyone.

 

“希望”是日常语言的一个高频词,但对它的深层理解却是多样的。宗教讲“来世”“彼岸”或“永恒”,其教义的弘扬都有赖人的希望。哲学则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立场。尼采、斯宾诺莎等人否定“希望”,尼采说“对现实抱有希望实为万恶之尤,因为它延长人的苦难”。布洛赫高度肯定“希望”,在《希望的原则》一书中,他指出“真正紧要的问题是学会希望”。文学中则多用譬喻。比如,诗人狄金森将希望比作“长有羽翼之物,栖于灵魂的深处”,它“使那么多人感到温暖”。社会活动家马丁·路德·金将《解放奴隶宣言》比作“希望的灯塔之光”,又号召人们“从绝望之山辟出一块希望之石”。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给人以希望。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对新的一年抱以期待、寄以希望,是人之常情,也是根深蒂固的传统。在新冠肆虐两年、世界风云变幻之际,希望对于负重前行的人们弥足珍贵。

 

选篇作者艾莉森·卡门是一位畅销书作者,主要写作领域是商业成功和人生幸福。选篇共四小段,逻辑明晰,结构紧凑。第一段列举世人对希望的不同看法,特别是道家和佛教;第二段以单句承上启下;第三段阐明作者自己对希望的肯定看法并指出问题并非出在希望本身;第四段引用马丁·路德·金的名言,发出拥抱希望的行动号召。

 

确定标题的译法时,除了做语义分析外,主要应考虑选篇的内容及主题,兼顾作者的写作领域。笔者乍看这个标题时,曾想将其译为“寄望新年”,以求简洁。但再思之后,认为“寄望新年”只是单纯表示新年愿望,类似于英文里的 New Year’s resolution,与标题中的finding一词不符,且选篇内容也无关新年愿望,遂直译为“找到新年的希望”。不少参赛者译为“新年新希望”,基本属于同类问题。

 

第一段的两个形容词性物主代词our翻译时可以略去,以求简洁。本段两次用到动词 believe(第三段还将再次用到),不必都译作“相信”。作者列举的道家和佛教对“希望”的看法,翻译时可酌情考虑相关的哲学及宗教术语。比如,在道家哲学部分,将good和bad译为“善”和“恶”更符合《道德经》原典。但在译接下来的everything changes时,则又不宜采用“无常”一词,因为该词更见于佛教语言。在谈到佛教时,作者接连用了attachment、suffering和outcome三个词。笔者自然联想起佛教中“我执”“苦难”和“果报”的说法。但是,鉴于作者仅仅是蜻蜓点水,并未着意,如果采用这几个术语来译,或许过犹不及,故笔者进一步修订为“执念”“痛苦”和“结果”。接下来的blind us和complacency两处用词隐约可见基督教的痕迹,但由于作者并未言明,翻译时亦不必多作考虑。作者将inaction和complacency两个词并列在一起,在汉语中很难直接译出。笔者认为,complacency是主观态度,inaction则介于主观态度和客观的(无)行动之间。为使译文更通顺自然,笔者依照这种逻辑将complacency提到前面,译为“沾沾自足”,将inaction的含义化入后面的否定结构之中。

 

第二段只有I disagree两个词,不少参赛者译为“我不敢苟同”。细想并不十分妥当。因为“不敢苟同”除了表示不同意,还夹带着一些文化上和用法上的含义以及情绪,而这些在原文中是没有的。因此,不如直译成“我不这么认为”。

 

第三段的翻译难点主要在用词和句法两方面。首先是翻译“Every business, every investment, every first date, and every other situation we embark on”这组并列时应如何选词、如何理顺。接下来的两个强调句是作者观点的集中表达,因而也可以说是全篇的重心,翻译时,务要恰当突显被强调信息。其中,flexible和fluid两个并列词在意义上相互交叠,汉语中很难将它们分译和并列。笔者的办法是将flexible处理为副词“灵活地”,将fluid处理为动词“顺应”。

 

第四段中的人物马丁·路德·金在中国也算是家喻户晓。但附带的一个问题是,英文人名中的Jr. 到底要不要译呢?这还得视具体情况而定。Jr.(Junior)与 Sr.(Senior)相对,用于区分父子重名的情形。一般而言,只有父子二人名望相当,或者同时在场,或者见于正式文书时才有必要标记区分。比如,老布什(George H. W. Bush / Bush Sr.)和小布什(George W. Bush / Bush Jr.)。事实上,美国最近两任总统的大名中都有Jr. ,但鲜有人称他们为“小特朗普”(特朗普早年为父工作时除外)和“小拜登”。显然,本段中的Jr. 也不需要翻译。篇末引用的马丁·路德·金的名言较富修辞感染力,翻译时宜适当修饰,使译文具备大致相当的修辞效果;笔者译为“世上凡有所成,皆成于希望”。

 

参考译文:

 

找到新年的希望(节选)

 

文/艾莉森·卡门

 

我知道很多人对希望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希望不应是日常经验的一部分,另一些人则认为希望是痛苦的根源。比如,在道家哲学中,事物非善非恶,一切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希望也就无足轻重;在佛教中,很多人认为希望是一种执念,之所以造成痛苦,是因为我们执着于一种未来可能发生或不发生的结果。我也听人们说希望“蒙蔽”了现实,使我们沾沾自足,不愿面对世界上的问题,因为我们希望明天会更好。

 

我不这么认为。

 

我相信,如果没有了希望,我们中的多数人会失去早晨起床的勇气。每一桩生意、每一项投资、每一个初次约会,以至我们身处的每种其他情形,都包含着希望。使我们感到痛苦的,不是希望,而是我们不能灵活地顺应变化和不确定性。使我们变得麻木,以至不能改变自己生活、改变这个世界的,是我们对确定性的痴迷,而不是我们对希望的痴迷。

 

马丁·路德·金曾说:“世上凡有所成,皆成于希望。”所以,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更加满怀希望,因为希望是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一切可能的起点。

 

优胜译文:

 

@杨玺 Grissom

 

新年心怀希望(节选)

 

作者:艾莉森·卡门

 

我知道,对于“希望”这个概念,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人认为希望不应该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还有人认为希望是我们痛苦的根源。例如在道家思想中,万物无善无恶,变动不居,因此希望毫无意义。而在佛教中,很多人认为希望是一种会带来痛苦的执念,因为它让我们执着于未来某个不确定的结果。我也曾听到有人说,希望“让我们变得盲目”,看不清现实,在面对世间各种问题时无所作为、骄傲自满,因为我们希望明天会更好。

 

我不这样觉得。

 

我认为,如果没有希望,大多数人连早上起床都做不到。每一桩生意,每一笔投资,每一次初次约会,以及我们所开始的每一项新事业,其中都蕴含着希望。我们会痛苦,并不是因为希望,而是因为面对变化无常不能灵活应对。阻止我们改变生活、改变世界的并不是对希望的执念,而是对确定性的执迷。

 

马丁·路德·金说过:“世上一切成功都是源自希望。”所以,新的一年里,让我们更加充满希望,要让每个人的世界变得更好,一切的起点所在就是希望。

 

@Alisa

 

满怀希望迎新年

 

我知道人们对希望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希望不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的人认为希望是我们受罪的根源。例如,在道家哲学中,事物无好坏之分,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因此无所谓有无希望。佛教中很多人相信希望是会带来苦难的执念,因为我们总是执着于一个不一定会在未来发生的结果。我也听人们说过,希望使我们对现实中的问题熟视无睹、消极无为和满不在乎,因为我们希望明天会变得更好。

 

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如果没有希望,早晨甚至都不愿起床。每一件事,每一次投资,每一个首次约会,以及其他每一个我们所处的情景中,都饱含着希望。希望并不会造成我们情感上的痛苦。使我们痛苦的是不能灵活而优雅地面对变化和不确定性。我们无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和世界,是因为我们沉溺于安稳的现状,而非因为我们迷恋未来的希望。

 

马丁路德金说过:“世界上所成之事都是由希望做成的。”所以,让我们在新年里更加满怀希望,因为一切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情,皆始于希望。

 

@QX

 

新年新希望

 

艾利森·卡曼

 

我知道,关于“希望”之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会觉得,希望并非你我日常经验的一部分,而另一些人愿意相信希望是痛苦的源泉。正如道家哲学所言,万物实无好坏之别,皆归于变动不居,因此谈何希望。在佛教里,有许多人笃信,希望乃是执念,终将造成痛苦,因为人心迷恋的是结果,在未来发生与否,也未可知。我还曾听人言,希望会“蒙蔽了人的双眼”,对现实视而不见,因为我们希望明天会更好,在面对外界的问题时总是沾沾自喜,不思进取。

 

对上述说法,我实不敢苟同。

 

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希望的力量,大多数人清早可能就没有了起床的动力。每一笔生意,每一次投资,每一次初约,每一次热切的投入,其中都有我们种下的希望。不是希望让我们的感情很受伤。恰恰相反,是我们在面对变化和不确定时缺乏灵活变通。正因习惯了一切注定,我们才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和世界,绝非中了希望的毒。

 

马丁路德金曾言,“世间万事皆因希望有成。”那么,就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满怀希望吧,因为纵有万般可能这世界会变得更美好,都将从希望开始。